“气候先锋”活跃在社区,种花种草学习大自然
2022-09-19
来源:新快报
作者:李斯璐

将杂草丛生的花圃“复垦”,种上花草,并命名为“社区花园”;收集随处乱扔的破旧浴缸、废旧轮胎做成花盆,覆上花泥,撒上种子,等待花开……在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怡乐社区里,居民黄绮雯带着众多街坊开展园艺种植。

怡乐花园浴缸花园1.jpg

■在广州市海珠区怡乐社区有一个浴缸花园。

无独有偶,在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六联社区的一所幼儿园内,园长曾婷婷和孩子们一起开辟出小花园,种下花草和蔬菜,还把种子和树苗送给大家带回家继续种植。

别小看这些小花园,它们能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关注气候变化。近日,新快报记者从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千禾”)了解到,一项名为“培力气候先锋”——社区居民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升的公益行动正以花草种植为媒,将“气候变化”“气候适应”等宏大话题带进寻常百姓家。黄绮雯、曾婷婷等参与者,以园艺为切入点,带动社区居民认识、适应、应对、减缓极端气候。他们正从一件件日常环保小事入手,推动气候“大环境”改变。

一次台风促使她成长为“气候先锋”

2017年13号台风“天鸽”吹过广州的次日,黄绮雯踏出家门,就被眼前情景惊呆了:植根于巷口多年的大树被台风吹倒在地,其他树木有的断枝,有的垂头丧气地耷拉着,看着让人心疼。最后,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清理倒下的树木,锯掉了巷口大树,只留下一个老树墩。后来,社区又种了新树苗,但是在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前,原来的林荫小路成了暴晒区。

广州市海珠区怡乐二手市集居民自觉倡导减碳1.jpg

■在广州市海珠区怡乐社区举办的二手市集中,居民自觉倡导减碳。

多年后提起这一幕,黄绮雯仍然惋惜。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发现气候和社区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广州市海珠区怡乐社区种植小组开展活动1.jpg

■种植小组广州市海珠区怡乐社区开展活动。

黄绮雯居住的怡乐社区毗邻中山大学,在民国时期,该处是中大前身“岭南大学”的教师村,至今仍保留着部分民国时期的独栋别墅,是个老社区。她从这个老社区中,看到了越来越多“气候影响生活”的缩影。其中,暴雨对居民生活影响最大。暴雨导致道路积水,居住在红砖民国时期的房子的一户街坊为此不得不在家门口砌上了50多厘米高、异于主体建筑风格的水泥门槛,以此“防水”;社区里有一些撂荒的花基,雨天一过,这里泥浆四流。

“这些情景下,我可以做什么?”黄绮雯说,个人改变不了天气,也无法解决老社区基础设施问题。直到去年8月,千禾在怡乐社区招募“气候先锋”。

深圳六联社区的亲子家庭为小花园种植物1a.jpg

■在深圳市坪山区六联社区,亲子一起为小花园种植植物。

彼时,黄绮雯对气象科学只有一知半解,但她还是主动报名参加,因为她非常认可千禾此举的初衷。“根据介绍,这个项目将社区比作气候变化适应、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气候先锋’是在社区内培育的有志改善社区环境和社区关系的‘先锋’人物,他们带动其他居民,认识气候变化,提升对气候的认知水平,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中,提高社区居民适应能力。”黄绮雯说。

在广州、深圳、佛山,还有9人和黄绮雯一样,成为千禾的“气候先锋”。其中有热衷于组织社区活动的街坊,也有种植爱好者,还有关心儿童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社区种植活动引导居民关注气候变化

千禾为了帮助“气候先锋”们推进项目,先后在广州、佛山、深圳选取6个社区作为试点。“气候先锋”的工作,便是通过挖掘身边资源,引入专业人士,指导社区开展花园共建、堆肥生态种植、气象安全课和气候知识问答、家庭应急技能培训等社区活动,呼吁居民关心身边环境、践行低碳生活等。

深圳六联社区的亲子家庭为小花园种植物2b.jpg

■在深圳市坪山区六联社区,亲子一起为小花园种植植物。

千禾环境团队还编印了社区种植和气候变化知识的手册,通过“气候先锋”组织的活动,把抽象、宏观的气候知识点“传译”得平易近人,让老少皆懂。

社区园艺种植是“气候先锋”们开展科教活动的切入点。黄绮雯就成立了种植小组,召集喜欢种植的街坊,在怡乐社区发掘闲置的、可种植的公用地带,开辟“社区花园”。种植小组将垃圾遍地的角落清理干净,将荒废多年的花圃重新种上蓝雪花、万寿菊、朱蕉等五颜六色的花草。

而在深圳市的六联社区,“气候先锋”曾婷婷组织社区家庭收集塑料容器,组织亲子活动,制作花盆。她还请来专业人士,教这些亲子家庭用厨余垃圾制作植物酵素、开展栽培厚植,让气候适应的种子正在社区里萌芽生长。

深圳六联社区的亲子家庭为小花园种植物3c.jpg

■在深圳市坪山区六联社区,亲子一起为小花园种植植物。

在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云鹤社区、黄埔区永和街新庄社区等地,“气候先锋”们也组织了种植小组,用千禾提供的种植经费购买应季花卉种子、容易打理的绿植等,为社区“添绿”。

黄绮雯介绍,“社区种植活动会引导居民主动关注气候变化。毕竟,要把花草养好就得关注天气,抓住播种、浇水的时机。”

“气候问题”逐渐变得“与我有关”

随着各个活动的开展,街坊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此前没被察觉的气候问题,大家开始了解适应气候的做法。

在云鹤社区,“气候先锋”贝明以社区花圃复绿种绿为契机,向公众介绍“气温升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天气一冷一热,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贝明还趁此时开展社区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讲座,提高社区老年人应对高温天气的能力。

曾婷婷则告诉新快报记者,有一次,深圳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不少家长致电问她:“暴雨天停课不停工,幼儿园能不能继续托管孩子?”曾婷婷同意之余,还开展了一次即兴的“气候课堂”,她特地组织留托的孩子们观察暴雨,了解暴雨成因,思考暴雨对自己的影响,引导孩子们思考避险问题。

在广州市越秀区云鹤南街社区居民在社区的种植槽内开展活动1.jpg

■在广州市越秀区云鹤社区,居民在开展种植活动。

至今为止,“气候先锋”们履职1年,原来的“大先锋”开始培养“小先锋”。在怡乐社区一次二手市集上,绮雯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带上闲置的玩具、绘本等物件来摆摊。“不少家长会趁机教孩子区分需求和需要,并教育孩子:跟小朋友交换玩具能减少碳排放,保护我们的地球。”绮雯回忆说。

去年,曾婷婷为社区居民播放了一部关于澳大利亚山火的纪录片,没想到今年8月,重庆地区也发生了山火。“有一名重庆籍街坊特意发短信告诉我,当年看纪录片的时候,总觉得这种灾难距离自己遥远,当自己的家乡发生山火,他才察觉,灾难近在身边。他因此积极参与社区种植活动,减缓温室效应。”曾婷婷介绍。

当然,社区家庭只知道要为植物淋水、松土,只知道遇到台风可能有树倒下,要避险,仍然不够。

在云鹤社区开展高温天气应急技能培训1.jpg

■公益小伙伴在广州市越秀区云鹤社区开展高温天气应急技能培训。

千禾环境项目总监何昕介绍,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措施是“减缓”和“适应”。“减缓主要通过人为干预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把燃油汽车换成电动车、增加植被等。近年高频词‘碳达峰’和‘碳中和’,都属于‘减缓’的范畴”。

何昕说,除了减缓,还需要适应。比如,在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调整自然和人之间关系,以达到减灾避险,甚至消除影响。“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有系统的共同努力。当人们知道,自己做的一点事能惠及自身、推己及人,我们离系统性的改变就更近一步”。

■探讨
适应气候变化需要“技术流”也需要“行动派”

社区在“气候适应”课题中有多重要?千禾环境项目总监何昕告诉新快报记者,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观点和实践,既有以科学家为主的“技术流”,也有以草根为主的“行动派”。她介绍,社区中的困难群体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并不高,且最容易受到天气变化威胁。“为此,做好社区的气候适应倡导科普工作,就是从公众参与的角度,配合政府做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

天气变化是开展公益活动的“提示器”

何昕介绍,以广州为例,有许多公益活动是围绕“气候”而设计、开展的,比如在高温天气下,社工走访社区独居老人叮嘱防暑避暑、给环卫工人“送清凉”等;到了暴雨、台风、低温天气,社工、志愿者救助露宿人群……这些都与气候密切相关。

种植督导在怡乐社区进行种植培训1.jpg

■种植督导在广州市海珠区怡乐社区开展种植培训。

在广州市天河区,尚丙辉志愿服务团队的负责人、“天河好人”尚丙辉,每次收到暴雨、台风等气象预警时,都组织志愿者巡街,在天河客运站附近寻找露宿街头的流浪人员并给予援助。

今年8月25日台风 “马鞍”来临之前,志愿者们趁着上午天晴组织行动,重点对市内易于藏身露宿人员的骑楼、桥底、隧道等露天地点进行排查。“我们一边走一边寻找,发现露宿人员就登记资料,劝导他们接受救助。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的,指引他们离开低洼地,避免被淹。幸好组织了行动,当天下午天气忽转强降雨。志愿者再次到一些低洼地、天桥底察看,露宿者都自觉转移了。”他说。

尚丙辉表示,关注天气变化已和日常的公益活动密不可分,但光靠志愿者组织救助行动,力度还是不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公众自觉做到节能减排,同时提高避险防灾意识。遇到极端天气或灾害性天气时,社区居民能参与救助露宿者等困难群体,左邻右里之间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应对灾害。”他说。

居民自发环保行为,一点一滴都很宝贵

今年6月,我国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其中提到,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近日,千禾作为联合主办方在广州举行珠三角地区气候变化专题研讨会。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特别提到,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不要忽视民间力量。“《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到的实施办法中,除了强调政府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加强资金保障、科技支撑之外,还强调了公众参与。例如,动员企业、社区、社团、公民积极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壮大志愿者队伍,形成社会公众参与范围”。

这便是“气候先锋”紧扣社区开展公益行动的原因。培力气候先锋项目负责人黄莹欣坦言,项目人员发现,开展项目的6个社区中,很多居民的生活习惯非常值得称赞。“有人平时习惯囤水囤粮,买好应急照明工具,确保暴雨连天、无法出门买菜的时候能生活正常;有些老人家,多年养成很好的低碳环保习惯,用心种植自家门前植物,把拖地污水、洗米水循环再用……”黄莹欣认为,虽然这些行为只是居民的自发行为,但行之有效,不容忽视。该公益团队鼓励街坊将自己的节能减排经验传递出来,向社区分享。

社区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学习气候适应

当然,培力气候先锋项目在接触社区、调动公众学习适应气候技能的同时,也有不少专业壁垒亟待打破。

“社区家庭只知道种植花草、避险,是不够的。如果要更系统地组织居民成节能立‘气候小组’,参与社区气候风险点的排查行动、帮助脆弱人群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支持。”曾婷婷说。

而黄绮雯也希望有专业人士定期进入社区,支持和指导应对行动,或者多方参与产生一个属于怡乐社区的应对气候变化指南以及一套可操作的机制,让“气候先锋”和怡乐社区、居民共同形成合力,在科学指导下应对气候变化。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